村落

东宁村与东西杨村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4-28    浏览:

   东宁、东杨和西杨位于县城东十余里处,它们都是曲沃县很古老的村庄,它们的历史源头和村名演变有这样的传说。

   大约四五千年以前,在现在的靳庄、听城和东许三村之间有一片大约五六百亩地大的洼地,洼地中有许多水泉,泉水喷涌,形成了一个小湖泊,人们把这里叫做“海洼子”。 当时人类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,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,没有固定的住房,只能栖水而居,靠渔猎和采集植物果实而生存。 因此,在“海洼子”周边便散居着许多的先民。

   这些先民们自发地组成许多小团伙,在水边不远处穴居而住。他们从“海洼子”中汲来饮水,又从水中捕捞鱼虾,再到周围树木荒草中采拣植物果实,过着极为简单,勉强能够维持温饱的生活。

   大约过了数百年之后,这里发生了一次大地震,地震使地底岩层断裂,湖中的水逐渐渗漏,“海洼子”很快变成了一片干枯的荒滩。

   没有了水源,人们无法在这里生活下去,只好四散离去,到别处去寻找新的生存之地。

   其中有一伙人向西南方向迁徙,他们来到一道东西走向的高埝下,见埝底的沟槽中有许多泉水,便停了下来,在埝上掏了窑洞,住下后开始了新的的生活。因为住在埝底,这便成了后来的“埝底村”,也就是现在的东宁村。

   另一伙人向东南方向迁徙,他们来到了现在的西杨村东南处的一条深沟旁,见沟中泉水丰沛,便停了下来。他们在沟旁掘出壕槽,用茅草树枝搭建屋顶,依靠着沟中的水源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   当时,还有其他团伙的人们,向北、向东、向西各处迁徙,见到有水的地方便居住下来。

   这些团伙的人们,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后,逐渐组成了一个个较为固定的部落群,再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后,便形成了这一带最古老的村庄雏形。

   据村民们传说,现在曲沃东北部的许多老村子,像靳庄、听城、东海、西海、河上、西常、史村、吉必、东宁、东杨、西杨等,他们的先民都是四五千年前从“海洼子”周围迁徙而去的。这些先民们落足后,逐渐繁衍生息,发展壮大,才形成了这一个个古老的村庄。

   不过,这些村庄在当时都不是现在的村名。那时人们没有姓氏,居住的地方没有名称。人们很随意地居住在一起,为了区分居住地,便依据方位和环境特征,很随意地形成了一些地名。 据说,东宁村最早叫“东行村”,东西杨村最早叫“南行村”。

   这两个村名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。

   当人们从“海洼子”四散离去后,到处寻找新的生存之地。 在寻找过程中,人们都还在不停地交往着、活动着,相互询问着。有的团伙虽然找到了一些水源,但由于水小,鱼虾不多,加上周围植物不茂盛,所以食物匮乏,生存就显得很困难,用当时流行的话说,就是“不行”。而生活在埝底和现在西杨村东南沟中的两个团伙,因水源充足,鱼虾繁多,而显得较为丰足。当人们相互交往时,问到埝底下的人:“你们那里生活能行吗?”埝底下人会回答说:“行。”问到南边沟中的人时,他们也会回答说:“行。”于是人们相互传说着:“东边行” “南边行”。 后来,随着村落的逐渐形成,便简化成了“东行村”和“南行村”。

   大约一千多年后,历史进入到尧舜时期,人们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,同时也学会了掘井和使用耕牛,并且学会了筑墙、建房。后来便从阴冷低洼的沟中迁出,居住到地势平坦而又开阔的高地上,也就是现在的东宁村和西杨村一带,但村名依然为“东行村”和“南行村”。

   “东行村”和“南行村”作为东宁和东杨、西杨村最早的历史源头只能是人们的口头传说,根本找不到实物或记载来印证。但是,到了东周时期,与一个著名家族的兴衰发生关联之后,这两个村名就显得有了几份真实。 这个家族名叫“中行氏”。

   中行氏是晋国著名的六卿家之一,始兴于晋文公重耳称霸时。在晋楚“城濮之战”前,晋文公设三行(即三军),命荀林父为中行将军,自此产生了以荀林父为第一代家主的中行氏。

   中行氏自公元前 632 年立,至公元前 493 年灭,历时 139 年,传世 5 代,先后有中行桓子——林父,中行宣子——庚,中行献子——偃,中行穆子——吴,中行文子—— 寅。历经晋文公、襄公、灵公、成公、景公、厉公、惠公、怀公、悼公、平公、昭公、顷公、定公 13 世,在晋国执掌兵权一百多年。

   中行氏虽然权顷朝野,但后来发生的两件大事却直接导致了他的彻底灭亡。 第一件是,公元前574年,第三代中行献子与大夫栾书联盟,谋杀晋厉公,拥立晋悼公。这件事虽然因厉公荒淫、朝政败坏,献子拥立新君有功,但却使中行氏背上了弑君谋反的罪名。 第二件是, 公元前479年,第五代中行文子,与大夫范鞅联盟,于晋阳一同攻打赵简子,最后在赵氏、魏氏和韩氏三家联合攻击下,中行氏和范氏被彻底打败,中行文子逃亡齐国。 公元前493年,晋定公下令,将中行氏灭门抄斩。

   当时,晋国的都城先后在曲沃和新田两地,在中行氏辉煌之时,居住在这一带的中行氏许多家族支系便以“行”为姓。中行氏惨遭灭门之后,诛连到所有行姓家族。当时,“东行村”与“南行村”中的多数家庭也都姓“行”。他们听到国君要诛杀“行姓”人家的消息后,便纷纷改换姓氏。于是“东行村”的“行”姓人,改成了“邢”姓,据说现在东宁村多“邢”姓,其渊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。“东行村”的村名,也因为怕受株连而改为“东恭宁村”。 而“南行村”的人,因想到当年曾在南边沟中以渔为生,便改成了“衡”姓。“南行村”的村名,也因南边沟两侧长满了垂柳,改为“杨柳村”。

   数十年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不少“行”姓人不再担心被诛杀,便又恢复了原姓。现在曲沃、侯马一带有许多“行”姓人家,便是从那时复姓后沿袭下来。现在西杨村中仍有一户“行”姓,据说也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。

   杨柳村更换村名后,虽然村中衡姓人较多,但随着杨姓人来这里定居后逐渐繁衍壮大起来,建房时便自然地分成了两片,衡姓人家多建于东片,也就成了后来的东杨村,直到现在,衡姓依然是东杨村中古老的家族。而杨姓人多建于西片,为了区分方位,便将杨柳村叫成了“西杨柳村”。“西杨柳村”沿用数百年后,至明朝中期更名为“西杨村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注:此文材料由太许村民袁建才从数村中收集而来。
  
 
西杨村古城墙

   
东宁村望楼

上一篇:北寿寺·南寿寺
下一篇:尧都沟·尧都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