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

银魂儿
作者:杨浩有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4-28    浏览:
  西杨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富庶的村子,明清时村中有许多大财主。这些财主大都是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作,省吃俭用,一点点积攒下钱财,然后再置地建房,扩大生产,使家业逐渐繁盛起来。在长期的积累财富和发展生产过程中,他们都感悟出一个道理,那就是要存善念、讲诚信、崇道义,只有诚实信义,才能广结人缘,赢得生财机遇。所以,厚德载物就成了那时多数财主们的持家信条。
  在这些财主中,有一个名叫杨仁隆的。他家是从他老爷爷时开始发家,经过一连三代人的努力,积攒下一份很大的家业,有上百亩土地,好几辆马车,几十匹骡马,一连三进的四合院,家中还存有许多钱粮。
  他家虽然财势很大,但辈辈都讲求行善积德。到他父亲时还专门在大院西北角的一处小院里建起了一座二层楼,里边敬着财神爷,楼前悬挂一木匾,上书“积善堂”三个大字,他要把积善聚财的家风永远地流传后世。那时,无论是亲属还是邻居,凡是家中有难者,只要上门求借,杨仁隆一家都会慷慨解囊。不管是十两、八两,还是三十两、五十两,送人时都会毫不吝啬。即便是外县、外省的逃难人,来到村中,求到门上,他们也都乐于相助。
  杨仁隆很小时,就在自己家的私塾里读书,接受了积德行善的教育,加上家里长期形成的乐善好施的家风,给了他很大的影响。长大后,他更乐于周济穷人,仗义疏财,成了远近闻名的善人。
  杨仁隆二三十岁时正赶上明崇祯末年,关中一带连年大旱,百姓们缺吃少喝,很快就大乱起来。李闯王首先在米脂一带起义,义军很快就聚集了几十万人马,占据了好几个县城。官府要派兵镇压,就要不断征粮征款,晋南一带的财主们每年都要拿出许多钱粮上交官府。仅两三年时间,杨仁隆家积攒的钱粮很快就所剩无几。
  除了上交官府外,还要应付饥民。那时,关中一带成千上万的饥民,为逃避灾荒和战乱,纷纷越过黄河,涌入晋南。从河东府到平阳府,每天都会有成群搭伙的难民逐县逐村地讨要饭食。
  那些年,在西杨村中,每天都能见到许多讨饭的。他们一拨一拨地在村中进出,挨门挨户地讨要,有许多人晚上就住在庙里,或打麦场里,第二天接着再要。
  杨仁隆家的钱粮虽然在官府的不断征收中已接近枯竭,但他始终坚守着以善为本的理念,想方设法周济那些讨饭人。家中的存粮吃完了,他就拿出银子到别处去买。买回后,或蒸馍,或煮粥,总要让那些上门讨饭的吃饱喝好。因为在他家能要下好吃喝,所以要饭的更喜欢上他家的门,他家的破费也就越来越大。
  仅几年功夫,杨仁隆家开始败落下来。遇到年景不好、庄稼欠收时,杨仁隆一家连吃喝都感到很困难,然而官府的粮税还在不断增加,讨饭的还不断地上门。无奈之下,他开始变卖家产,先是卖骤马,接着卖土地,最后竞连场院、牛舍也开始转卖。
  看着家道衰败,杨仁隆还没有觉得多么熬煎,最焦急的倒是他的父亲杨蔼。这一年杨蔼六十多岁,看着祖辈三代积攒的家业在自己儿子手里败落,心里十分不安。儿子救济穷人,出手大方,这是他的家风,他没有什么好说的。官府的变本加厉,横征暴敛,他惹不起,也没法逃避。这些他都不怨恨儿子,只怪世道不好。然而让家业就这样败落,他又十分不甘心。特别是看到孙儿们一个一个地都快长大,他们将来读书、娶媳妇都要花钱,没有了钱,他们会受很大的委屈,他绝不能看着自己的后辈穷困潦倒而不管。于是他决定,要想方设法地为后辈子孙们攒点钱。
  他一方面拼着老命在田间奔忙,不管是值钱的还是不值钱的,他都往家里鼓捣。另一方面,他也留意从家里搜寻钱物。家里所有的散碎零钱全被儿子送给了借钱的和逃难的,地窖里藏的金银也都因要上交官府早已分文全无。就连家眷们攒下的一些摆设和首饰也都被儿子拿去典当后变成钱粮,周济了穷人。值钱的东西找不下了,他就去搜寻那些废旧物品,后来在角院里的一座闲房子里,发现了一些旧衣物和旧家具,这些也是上辈人穿旧了、用过了,堆放起来的。这些东西送人没人要,再放下去可能会腐烂。他决定,把这些废旧物品,连同自己从田间收罗回来的破烂拿出去,或变卖,或典当,变成银钱后存放起来。于是他一件一件地拿去典当,换下钱后藏得严严实实,他决心不让儿子知道,因为儿子一旦发现,就会拿去应急。
  尽管这些东西不值钱,每一件都换不了几文,但总因数量多,时间长,累计下来竞积攒下一百多两银子。这一百多两银子怎么存放才安全,杨蔼思来想去,想到了一个好办法。
  他跑到县城,来到银铺,与早已相识的老银匠合计,趁一个晚上,二人偷偷地将这些银子运出,在银铺里铸成了一个银人。老银匠手艺很好,铸成的银人儿有八寸来高,双腿直立,双臂微张,耳、鼻、眼、唇,以及发式衣冠都活灵活现,像一尊白玉观音,十分好看。
  杨蔼将银人运回,放在财神楼里的神龛中,外边用布慢遮着。他在神龛前支了张床,白天黑夜地守在这里。吃饭时,他让家人将饭菜送到角院门口,放在桌子上,自己去端。他不让家中任何人走进财神楼,不让他们动这个银人。他想即便是家道败落,卖房、卖地,也要保住这个银人,不管穷成什么样,也要守住这个底线。同时,他还一日三炉香、天天祈祷,求财神爷保佑他的后辈子孙,再度兴旺发达起来。
  十几年过去,也许是杨仁隆一家的诚实信义感动了上苍,也许是杨蔼的虔诚祷告招来了神灵的眷顾,站在神龛里的银人忽然有了仙气。仙气聚成一缕银魂儿附在了银人的身上。
  一个严冬的晚上,夜深人静时,银魂儿飞出神龛,走出了杨家大院,向西飞去。不一会便来到了曲沃县城大北门外。这里有一家旅店,门前亮着灯笼,店门外停着几辆轿车,店内有人在走动。银魂儿觉得好奇,就落在了店门外的凉棚下。此时从北边路上过来两个人,其中一个50多岁的老汉推着一辆独轮车,衣衫很破烂。车上坐了个老太婆,头发蓬乱,衣服单薄浑身发抖,嘴里还不停地哼唧着,像是得了病。他们来到店门口后,老汉将车停下,搀扶着老太婆下来,坐到地上,然后走到店中,伸出拿着破碗的手,讨要饭食。店主人出来后,见是个要饭的,便大声呵责起来:“快走吧!我这里正有贵客在吃酒,见了你们会觉得晦气! ”说完叫来伙计,硬把老汉推了出来,关上了店门。老汉一个翘赳倒在地上,手里的破碗也掉在地上,摔成了几瓣。
  看到这里,银魂儿觉得那个店家实在可恶,店里那么多食物,为什么就不救济一下这两个可怜的人呢?
  再看那老汉和老太婆,二人坐在冰冷的地上,互相依偎在一起,浑身瑟瑟发抖。老太婆依然不断地呻吟着。老汉硬撑着身体站起来,扶着老太婆说:“咱们走吧,到别处要去。”老太婆说:“我浑身酸疼酸疼的,怕是不行了”
  此刻,银魂儿觉得这对老夫妇实在是太可怜了,他立刻想到了主人杨仁隆一家,他们是那样的善良,见了穷苦人,再难也会伸出求助之手。如果今天遇到的是主人,他一定会先让这对老夫妇喝上一碗热粥,然后再给些银两,让他们去治病,不致于冻饿而死。
  想到这里,银魂儿决定把他们引到西杨村,带到杨家门口。
  可是如何引他们呢?银魂儿知道,自己是仙体,凡人用肉眼看不到自己,不能和他们对话,只有先变成人,再指引他们,才能让他们相信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。
  再说老汉站起后,扶着老太婆坐上车,推起独轮车准备前行。突然见!
一个十几岁的小孩飞奔而来,刚到车前,突然绊了一下,摔倒在地,立即大哭起来。老汉赶快停下车,跑过去扶起小孩,问:“咋了,摔伤了没有?”
  小孩哭着说:“我腿摔断了,疼死我了。”
  老汉说:”那咋办啊?你家在哪里?”
  小孩说:“我家在东边,还有好几里路,我不能走了,你送我回家吧。”老汉说:“我从河南逃荒到这里,一路讨饭,还是上午要了点馍,这会肚子饿得咕咕叫,老婆子也病了,我得赶快找个好人家,要点吃喝,再要点银钱,给老婆子看病。你这小孩,腿摔断了,挺可怜的,我也该送送你,可是耽误了我的事,老婆子恐怕就活不成了。”
  小孩说:“不怕,我家有钱,只要你把我送回家,我一定会先让你们吃饱喝好,再送你5两银子,让你给老太太治病。
  老汉长叹了一口气说:“看你这小孩怪可怜的,我就送送你吧。来,和老太婆挤挤,一起坐在车上,我推你。”
  小孩说:“谢谢老人家。”说完就坐上了车。
  小孩坐好后,老汉端起车辕,使劲地往前推。他原想,小孩虽不大,但最少也有五六十斤重,原先光推老太婆都十分费力,这会儿坐了两个人,肯定会更吃力。没想到,推起一走,和原先并没有两样。
  这个小孩就是银魂儿变的,它是仙体,虽然化作了人模样,但仍会飘在空中。就这样,他指引着老汉,用了一个多时辰,回到了西杨村,来到了杨仁隆家门口。此时天已快亮,银魂儿知道,自己是仙体,只能黑夜行动,太阳出来前,必须返回到银人身上。他让老汉停下车,自己下来后,对老汉说:“这就是我的家,你在门外等着,我回去后,马上给你们端来饭菜,再给你5两银子。你千万别走,一定在这里等着。”说完,银魂儿装作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前,稍一闪身,便不见了。银魂儿回到财神楼,便又附上了银人。
  此时,天已大亮,杨仁隆准备外出,一开门,见门前停着一辆独轮车,一对老夫妇躺卧在门楼下,他赶快扶起老汉问:“老人家,你们为何躺在这里?”
  老汉坐起来,见眼前来的不是那个小孩,而是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人,觉得奇怪,便将昨天晚上发生的事说了一遍。最后问:“那个小孩是不是你的孩子?他答应给我们饭菜,还给我们5两银子,我们才在这儿等着。”杨仁隆听后心想: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已二十多岁,一年前都去京城参加科考,至今未归,家中再无小孩。但是一看眼前,老汉老实巴交,老妇人病体奄奄,实在是可怜,根本不像是奸诈、行骗之人。
  此时,杨仁隆善心大发,他决定,先把他们带回家中,让他们吃饱喝好,不管怎样,先救命要紧。
  杨仁隆搀扶起老夫妇,带他们回到家里,让妻子端粥、上菜、拿馍,安置他们吃饭。他们吃喝着,杨仁隆把老汉说的话给妻子叙述了一遍,然后和妻子商量说:“不管老汉说得真假,看这老太婆的确病得不轻,要不赶快治疗恐怕就不行了,咱们无论如何也得救他们一下。
  妻子说:“家里的钱早就花光了,去年两个儿子上京赶考,还是借的钱,如今从哪里再寻这5两银子呢?”
  二人说的话,正好让上厕所的老父亲全听到了。杨蔼看到儿子和儿媳发愁的样子,再看看那对衣衫褴楼的老夫妇,心里也十分焦急。他回到财神楼后,边烧香、边祷告,求财神老爷保佑全家,赶快再发起来,别再受这些熬煎。杨蔼叩完头,刚要站起来,突然见插在香炉里的一根香柱慢慢地向后倒去,正好靠在了银人的身上,香柱上的火向下着,刚到手跟前,那银人的一根手指头立即断了,“当啷”一声,掉在了桌子上。杨蔼一看,知道这是神仙在点化自己,让他先救儿子的眼下之急。于是他赶忙再向银人叩了三个头,站起来,拿了那个银指,走出财神楼,交给儿子,让他送给那对老夫妇。
  杨仁隆接过银指后,连忙递给老汉,说:“我家里实在是没有现成的银钱,这根手指是纯银的,你拿到钱庄去兑换吧。”
  老汉接过银指,爬下就要给杨仁隆夫妇叩头。杨仁隆扶起他说:“快去兑换吧,换下钱后,找个郎中,先给老太太看病要紧。”
  杨仁隆夫妇搀扶着这对老人走出家门,让老太婆坐在车上,老汉千恩万谢后推着车,离开西杨村,又返回到曲沃县城,找到了钱庄,交上了银指。钱庄人验看后过了秤,正好能兑换5两银子。老汉拿了钱,找了个郎中,给老太婆看病去了。
  两年后,杨仁隆的大儿子参加科考中了进士,做了道台。小儿子中了举,后来也被官府任用,做了典史,杨仁隆一家很快又富裕起来。
  西杨村民世代传说着这个故事,他们从中感悟到这样一个理:行善人家总会富,积德之人有好报。

注:此文材料由东许村民袁建才提供。

 
下一篇:狗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