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相敬如宾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:臼季使过冀,见冀缺耨,其妻馌之。敬,相待如宾。

  [典义]  “相敬如宾”原意是:冀缺(即卻缺)夫妻,互相尊敬,相敬如宾。后人遂以“相敬如宾”泛指夫妻相处、朋友相处、邻里相处、相待客人等礼貌接待。

  [典实]  公元前636年,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做了国君,史称晋文公。文公修政,封赏从亡,诛杀叛臣,任用贤人,悉心治国,勤王攘夷,取威定霸,继齐桓公之后,短短几年时间,就做了诸侯盟主,成为“春秋五霸”之一。“晋国天下无强矣”即始于此。

  文公八年,随从文公逃亡的贤士、辅佐文公称霸天下的股肱之臣狐毛和狐偃兄弟相继去世了。这如同砍去了文公的左膀右臂,他悲痛万分,哀情难却。就在这个时候,晋大夫臼季(又名胥臣)向文公进谏说:“主公痛失二狐贤才,臣举荐一人可代替他们做卿相。”文公忙问:“此人是谁,现在何地?”

  臼季回答说:“前些时候,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,见一健壮汉子正在锄地。正当其时,他的妻子来给他送午饭。他一见到妻子如见到宾客那样有礼貌,便放下锄把。其妻也像他那样注重礼节,双手将饭碗捧了上来,递给丈夫,站立一旁,恭恭敬敬地等待丈夫进餐。夫妻真是相敬如宾。

   “餐毕,其妻小心翼翼地收拾起餐具,面带喜色地向丈夫辞别而去。妻子走后,丈夫便高高兴兴地拿起锄头,拼命地干起活来。

  夫妻之间,尚能如此相待如宾,那对待别人就更没说的了。古语说得好,能施必有德,德以治民,君请用之。

  臣还听人说,出门相待如宾,承事如察,仁之则也。此人办事一定是讲信义、讲礼仪、讲仁德的。

  故而,便走上前去,向他请教姓名。原来他就是前大夫郤芮的儿子,名字叫郤缺。郤缺的才德决不在‘二狐’(指狐偃、狐毛)之下,主公可以用之。

  文公听后说:“其父当朝叛臣,获罪被杀,其叛臣的儿子能用吗?”

  臼季回答说:“古时的贤君尧舜,都能选贤任能,主公怎么不能呢?尧王贤德无比,可是儿子丹朱却十分不肖,于是尧就把帝位传给了德声显赫的舜。舜即位,天下大治,人们把他同尧连起来,称之谓‘尧天舜日’,歌而颂之。可是他的儿子尚君也与其父相悖,是个不肖子孙。于是舜又将帝位禅让给禹。历史上称其为‘推位让国,尧舜禹唐’”。

   “禹,人们尊称其为大禹。大禹的父亲是鲧。鲧奉尧帝之命治水,疏导不力,九年不成,被舜杀死在羽山。可是鲧的儿子禹却把洪水治平,舜便传位给他,使他成了夏朝的开国先祖,遂后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圣君。可见贤与不肖,并不是父子相传。父贤子不肖者有之,子贤父不德者亦有之,兄不友弟不恭者还有之,主公何必计较旧恶而抛弃有用之才呢?”

  晋文公听了臼季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剖白,内心想通了,脸上也变得高兴起来了。立刻要臼季把郤缺召来。臼季随而禀道:“臣惟恐郤缺逃遁,为敌国所用,早已将他接在家中,主公派使者前去相迎,才是敬贤之道。”文公依从臼季的话,命内侍捧了簪缨袍服,去迎接郤缺。

  郤缺感到晋文公派内侍来迎,不好推辞,只得穿戴起簪缨袍服,随内侍一块入朝。文公一见郤缺身长九尺,膀阔腰圆,说话声如洪钟,便十分喜欢。当时,正是狄人入侵骚扰之际,文公便拜臼季为下军元帅,封郤缺做下军大夫,协助臼季处理军务,去进击入侵的狄人了。

  不久文公患病逝世,晋公子獾即位,史称襄公。在襄公执政期间,郤缺败白狄于箕地(今山西太谷县东三十五里),活捉了白狄首领元胡,立下了退敌之功。于是晋襄公褒奖卻缺,升任他为卿大夫,并把冀地重新赐封给他(因为冀地原是他父亲的封地)。由于臼季举荐卻缺有功,晋襄公也赐给了臼季一个县的采邑。

上一篇:人莫予毒
下一篇:纵敌患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