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言犹在耳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左传·文公七年》: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……顿首于宣子(赵盾)曰:“先君奉此子也而属(嘱)诸子,曰:‘此子也才’吾受子之赐;不才,吾唯子之怨。今君虽终,言犹在耳,而弃之,若何?”

  [典义]  “言犹在耳”,是由晋襄公夫人穆嬴、相国赵盾之间引发的。后人遂用“言犹在耳”或“犹言在耳”,谴责背信弃义、不守信用的人;或形容对人家讲的话明明还记得清清楚楚,却像忘得一干二净似的;或提醒或劝告他人不要忘记别人的嘱托和说过的话。

  [典实]  公元前620年,周襄王三十二年,晋襄公患了大病,临终前把公子夷皋托付给相国赵盾和众大臣。襄公说:“孤将不久离开人世,孤把公子夷皋交给大家,他若勤奋好学,你们就扶立他为国君;他如若贪玩不才,亦可另立他人!”这话刚一说完,襄公就驾崩了。赵盾同众大夫商量。有的说就按先王的遗嘱办,有的说不妥。认为不妥的理由是:晋国与秦国刚打过仗,而且是晋败秦胜,在这个时候,立一个几岁的孩子为国君,恐怕会招来内乱和外患。赵盾支持后一种意见。他说:“从前先君文公去世的时候,还没有安葬,秦国就打过来了。幸亏新君有能耐,才转危为安,渡过了难关。现在晋国比那个时候还困难。先君襄公刚刚驾崩,股肱之臣又死了几位,公子夷皋仅只有七岁,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,你们说这个时候能立夷皋为国君吗?”大伙说:“不能!”赵盾又接过话头说:“我想也不能。为了晋国安全,为了继承先君的霸业,不如立先君的兄弟公子雍为国君。公子雍现在秦国,同秦君的关系又处得挺好,要是把他请回来主持朝政,一可以稳定国内,二可以同秦国恢复旧好,结成睦邻。权衡利弊,我看就这么定吧!”狐射姑说:“我既不赞成立公子夷皋,我也不赞成把公子雍从秦国请回来,原因是秦国同咱们新近结仇,我们何必要派人到仇人门上去请呢?我想不如到陈国去把公子乐请回来继承大业为好!”赵盾说:“陈是小国,距咱们这儿又远。而秦国同咱们是近邻,又是一个大国,同大国修好关系,要比交好小国强得多,我看还是立公子雍为好。”大臣们一致同意赵盾的说法,支持赵盾立公子雍为晋君。于是,晋国就派大夫先蔑和士会到秦国去,一面向秦康公报丧,一靣又去见公子雍,请他回国。对此,狐射姑不服,便背着众大臣,偷偷派人到陈国去请公子乐。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赵盾。赵盾嘱咐他的心腹公孙杵臼在半道上杀死了公子乐。狐射姑听说公子乐被人杀了,心里害怕便逃出晋国避难去了。

  赵盾同大臣们要立公子雍为晋君的消息,传到襄公夫人穆嬴的耳朵里,穆嬴立即带上公子夷皋找上朝堂,哭泣着同众大臣论理。穆嬴说一阵,哭一阵。穆嬴说:“夷皋是先君的亲骨肉,先君在世时早就立为太子。先君临终时,又托嘱你们立他为国君。你们怎么能甩了先君亲骨肉,去立别人呢?夷皋他犯了什么罪,有什么过错呀?”众大臣被问得瞠目结舌。穆嬴见大伙不说话,又哭着说:“他一没罪,二没过,那为什么平白无故地就把他废了呢?”就这样闹得众大臣没了主意,也只好下朝了。退朝后,穆嬴又拉着夷皋,追到赵盾家里。他哭闹着问赵盾:“先君何罪,其嗣亦何罪?舍嫡嗣不立,而外求君,为了什么?”赵盾无语,穆嬴又哭泣着说:“先君把夷皋托付于你,又嘱告于众大臣,今先君虽终,尸骨未寒,言犹在耳,难道你就忘了先君的嘱咐吗?如不然,你就把我母子二人杀了算了。”赵盾虽有能力驾驭众大夫,却没有办法对待穆嬴,只得同众大臣拥立夷皋做了国君,这就是晋灵公。

  晋灵公即位大典刚刚办完,秦康公派大将白乙丙带领着大队人马,护驾晋公子雍过了黄河,来到了今山西临猗县的令狐。先蔑和士会来见赵盾。赵盾为保住灵公的君位,翻脸不认人,立即发兵打退了秦国的兵马,同时也逼走了先蔑和士会。

上一篇:鉏麑触槐
下一篇:赵盾弑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