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唯命是听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国语·晋语四》: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“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敢不唯(惟)命是听。”

  又一出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,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,敢不唯命是听。  

  又一出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,将唯命是从,岂其爱鼎。

  [典义]  “唯命是听”,意思是让做什么,就做什么。完全服从命令。“唯命是听”,是战败国的郑襄公对战胜国的楚庄王讲的。后人遂将“唯命是听”谓“惟命是听”。惟:惟独。意思是说,你叫我干什么,我就干什么。或完全服从命令,或者说不讲条件绝对顺服。

  [典实]  春秋时期,晋楚争郑,引发了连续不断的战争。晋、楚为什么要争郑呢?因为晋国与楚国想争霸中原,都欲做中原诸侯霸主。所以,位居中原衢要之地的郑国,就成了晋国与楚国的必争之地。郑国,国小民贫,力量很弱,便成了晋、楚两位霸主弱肉强食的主要对象。

  从晋文公、楚庄王称霸起,郑依晋则楚征,郑附楚则晋伐。自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主政起,晋楚争霸的焦点就集中在对郑国的控制上。公元前608年,身为诸侯盟主的晋灵公出兵攻打宋国,同时,又在扈地会合诸侯讨伐齐国。在会上,他乘机向各同盟诸侯国索要贿赂,引起了到会诸侯的极大不满。郑穆公对霸主晋灵公深感失望,决定倒向楚国,同楚庄王订立了盟约。郑、楚同盟,这又引起了晋国的极大不满。于是晋国于公元前605年,即晋成公继位的第二年,又派兵攻打郑国。郑国慑于晋国的军事实力,又与晋国结下了城下之盟,宣布与楚国绝交。郑国的背信行为,使楚庄王非常气愤。当年楚国就派兵入侵郑国,使郑国陷于频频的拉锯战中。公元前603年,郑襄公来到楚国的边境同楚庄王会面,两人相约在历地正式订立盟约。谁知到了预约的那一天,郑襄公却带着随从不辞而别了。为这件事,楚庄王大伤脑筋,便于公元前600年冬天,又派兵讨伐郑国,责问郑襄公逃盟之罪。郑襄公向晋国求援,晋成公派郤缺率师救郑。晋、郑联军在柳芬同楚军发生激战,楚军因寡不敌众,被迫撤退了。楚军撤退后,郑国一片欢腾,君臣上下都兴高采烈地庆贺打败楚军的胜利,而郑公子子良却忧心忡忡地说:“我们失信于楚国,现在又联合晋国把它打败了,这仇恨将越结越深。这样的胜利只能给郑国带来灾难,郑国受苦受难的日子还在后头呢!”

  不出郑公子子良所料,时间过了刚一年,公元前599年,楚以郑附晋又一次出兵伐郑。郑惧楚,请和。晋又伐之,郑又倒戈附晋。楚又怪郑附晋,再次出兵伐郑,郑告急于晋,晋联合四国之兵救郑,使郑免于楚难。但楚庄王并不甘心,于公元前598年,再一次兴兵伐郑。郑大夫子良说:“晋、楚无信,我焉得有信?”于是,郑又叛晋附楚。郑附楚之后,心神不定,又惧晋来讨,对楚三心二意。因此公元前597年春天,楚又以郑有二心,楚庄王经过充分准备以后,亲自率领大军直取郑国的都城新郑,把新郑围了个水泄不通,切断了它和外界的一切联系,把郑国推到了无援待毙的境地。楚军整整围了三个月,城中粮尽援绝,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,终于被楚军从南门攻了进去。郑襄公无奈,只好脱掉上衣,袒露上身,牵着牛羊到城外大路上去迎降请罪。他对楚王说:“我不能倾心侍奉君王,以致君王怀怒兴兵,这都是我的罪过。从今以后,我哪敢不惟命是听。如果君王能够宽恕郑国,不使灭亡,我永远不会忘记君王的恩惠!”

  楚国的大臣们纷纷对楚庄王说,不可听信郑襄公的表白,也不能答应已经攻取的国家得以恢复。楚庄王说:“我所以出兵,是为了讨伐不服我的人,现在郑国既然已经表示诚信归服,我们对他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?”于是,下令楚军撤出新郑,与郑国订立了修好盟约。

上一篇:病入膏肓
下一篇:唯命是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