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鞭长莫及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。晋侯欲救之。伯宗曰:“不可。古人有言曰:‘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’天方授楚,不可与争。”

  [典义]  “鞭不及腹”,杜预注:“言非所击。”原意是鞭子诚然很长,但不能打到马肚子。后用“鞭不及腹”比喻力量达不到,或谓力所不及。后人遂由“鞭不及腹”引申为“鞭长莫及”与“鞭长不及”的成语来。

  [典实]  春秋时代,继齐桓公之后,晋、楚争霸,各占一方,各结一盟,各有各的势力范围。齐国是楚国的盟国,宋国是晋国的盟国。盟国皆是各投一方,各保一主。尤其是弱小国家,遇到患难和纷争,都要告急于盟主、求救于盟主。

  公元前591年,晋景公九年,楚庄王二十三年,宋文公二十年,楚王派大臣申无畏一行出使齐国,路经宋国,被宋国士兵盘问住了。问他们有没有借道文书,申无畏回答说没有。卫士们不敢做主是放行还是不放行,便去飞报了宋文公。宋文公和大臣华元商量,华元认为,楚使经过宋国,而不带借道文书,分明是不把宋国放在眼里,真有点欺人太甚,干脆把申无畏杀掉算了。宋文公害怕楚国借题发挥,派兵来攻打宋国,华元认为侮辱与攻打是一样的,不能示弱,必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,便下令将申无畏杀掉了。

  果然不出宋文公所料,跟申无畏出使齐国的楚人,逃回楚国之后,便立即报告了楚庄王。楚庄王派申无畏赴齐,正是要寻找机会,与齐国联合讨伐宋国的。现在机会果然来了,他立即调遣军队,任命司马公子侧为大将,自己亲自挂帅去攻打宋国。楚军来势很猛,迅速围住了宋都睢阳城。楚军是来者不善,善者不来。他们将宋都围住以后,便造了一批高于城墙的楼车(相当于现在的观察车),指挥围城将士猛烈攻城。宋华元在杀害申无畏时,就料到楚国要报复,早已作好守城准备,亲自动员和指挥军民防守。同时,又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告急,请求晋国迅速派出援军,以解宋围。

  乐婴齐来到晋都绛城(今侯马新田),面见盟主晋景公,将楚国围宋的前因后果报告了晋景公。晋景公安慰了他一番,便让他到晋国馆驿去休息。然后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办。晋景公主张立即发兵,以解宋国。可是,谋臣伯宗却持不同意见,他说:“以前,我们派荀林父统率三车,指挥兵车六百乘,和楚军作战,结果在邲地吃了个大败仗。今天,楚军由庄王亲自指挥,而且来势汹汹,去救未必成功。”晋景公说:“宋国是我们在中原的盟国,我们如果不救,那他必然要倒向楚国,使我们失去一个进取中原的前哨阵地。”伯宗说:“话可以这样说,但今天不可以这样做。古人有言说:‘虽鞭之长,不及马腹。’今天意授楚,不可与之争夺。虽然晋国很强大,但也不能违背天意。有句谚语说得好,要伸要屈因地制宜;山川河泽容纳许多污垢;山林薮泽之中又不免隐藏着疾患;就是美玉也会有瑕点;至于国君,有时难免要失面子。要含耻忍辱,这是天地间的规律,不可违抗,不能逆转。”

  晋景公听了伯宗这一番议论,再没有坚持出兵。经过同众大臣商量,决定派使者解扬随同乐婴齐一同到睢阳去。转告宋文公:“晋国就要派大军来了,希望宋国能坚守下去!”宋国君臣得到了晋国使者的口头许诺,精神为之大振,决心与睢阳共存亡。尽管楚军攻势凌厉,宋军也到了粮尽弹绝的境地,但是双方相持了九个月,楚军也只能望城兴叹。楚庄王深有感触地说:“真没想到,一个小小的宋城,竟然这样难打!”

  仗打到这个地步,楚庄王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,同意议和,双方签订了盟约。“鞭不及腹”与“鞭长莫及”的典故,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化而来的,指力不能及或力不从心。

上一篇:铭功景钟
下一篇:瓜衍之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