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积羽沉舟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5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有两出:一出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臣闻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,众口铄金,故愿大王之熟计(记)之也。

    另一出《史记·张仪传》:臣闻之,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,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……

  [典义]  “积羽沉舟”,在魏策里,原是张仪劝说魏王时说的。其原话是:“臣闻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,众口铄全,故愿大王之熟计(记)之也。”这可以说是一个广义的典故,积羽沉舟,是说羽毛虽轻,但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;亦比喻细微的东西,可以汇聚成巨大的力量;也比喻坏事虽小,积累下去,则会产生严重后果。群轻折轴,是说一大堆不重的东西,汇集在一起,也能把车轴压断。众口铄金,是说众口一词,便能熔化金属。同时众口一词,又可以混淆是非。积毁销骨,是说诽谤积得多了,照样能致人于毁灭之地。

  [典实]  战国时期,东周王室已形同虚设,其权力日渐衰落,诸侯争霸天下,愈演愈烈。在这种形势下,为诸侯强国的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。当时,分“合纵”和“连横”两大派。“合纵”的代表人物是苏秦;“连横”的代表人物是张仪。这两大派别的主张,是完全相背的。以苏秦为首的“合纵”派,主张弱国联合,抗击强秦;以张仪为首的“连横”派,则主张弱国跟随强秦去征服其他弱国。

  张仪的“连横”主张,得到秦王的赞许,秦王封他做了好几年的秦国相国。他在做相国期间,发现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六国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,于是,便辞去相位,决定到六国去游说。他选中的第一个游说目标是魏国,他想去说服魏王退出纵约,“连横”强秦。他由秦国来到魏国,魏襄王于第二年就任命他为魏国的相国。他身在魏国相位,心想的却是“连横”强秦的事,一直盘算着如伺通过“连横”的手段,使强秦称霸天下。他想,魏国是秦国的近邻,魏国如果能带头站到秦国方面,其他诸侯国跟着就倒向秦国了。他劝说魏襄王联合秦国,攻打齐国和楚国。魏襄王是个有主见的人,联秦的利害得失他是清楚的,他深知秦国野心很大,不讲信义,所以不肯听从张仪的劝谏。秦王闻知大怒,一面派大军袭取魏国的曲沃、平周,一面派人暗中不断给张仪送去重金和宝物。张仪在魏国任相国四年,由于魏襄王不买他的账,所以无法报答秦王的馈赠,内心很是惭愧。就在这个当儿,魏襄王病逝了,襄王的儿子哀继位,做了魏王,史称魏昭王。张仪又不遗余力,去劝说魏昭王侍奉秦国,但魏昭王子承父志,拒绝侍奉秦王。于是,张仪就里勾外连,暗通秦国,要秦国出兵征伐魏国。魏国被秦打败了,时间只隔了一年,又受到齐国侵犯,在观津(今河北武邑东南)又吃了败仗。秦国便乘机再次攻魏,他们先把韩国大将申差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,斩首八万二千余人,使六国诸侯大为震恐。就在魏国战事连连失利,魏王惊魂未定之时,张仪配合秦国的军队进攻,巧言善辩地压服魏王。他说:“臣闻之,积羽沉舟,群轻折轴,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故愿大王之熟记之也。”魏王被“说”服了,实际上是在强敌进攻和胁迫下,勉强同意了背离“合纵”协议,加人了强秦的“连横”同盟。

上一篇:四分五裂
下一篇:三人成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