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谈乡

杨谈乡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4-25    浏览:
  杨谈乡(yangtanxiang)
  杨谈乡,位于县境东北边陲,距县城20公里。地理坐标为北纬35º 44´∽5º 50´ ,东经111 º 29´∽111º 35´。东临深沟与翼城县为界,西与里村镇接壤,南瞰曲村镇,北依东陉山与襄汾县接连。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,是本县唯一的山区。地势因系东陉山的崇山(俗称塔儿山)、乔山、垆顶山各峰的山前冲积倾斜地带,故而北高南低、丘陵起伏,土石山、深沟、梯田、平川相间。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冬冷夏热,四季分明。年平均气温12.6℃,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-2.6℃,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.2℃。年平均无霜期190天。年降水量500毫米,多集中在7—9月份。境内海拔高程差异大,以居民地来说,山下海拔在500米以下,续家庄则在900米以上,差距约400米,因而气候冷热相差一个节令。沿山一带地下矿物质蕴藏极丰,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煤、石膏石、花岗岩、石灰石等。土地资源广阔,富含矿物质,是农、林、牧生产的最佳场地。交通方便,有县级公路院(下院)裴(下裴庄)线、杨(杨谈)蒙(蒙城)线纵横境内,乡联村路交叉成网。
  杨谈乡,因驻地得名。因杨谈系原杨谈大队属地,故称杨谈乡。是杨谈乡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活动中心。
  该乡,明嘉靖间属汾隰乡的八顷里,乔山乡的杨谈里(辖杨谈、闻瓜、北容易),新田乡的见贤里(见贤、漫户、谭家庄、续家庄)共8村。崇祯年间,并里后,为杨贤里(辖沟东、沟西、谈家庄、续家庄、杨家庄、万户),八顷里(八顷、问卦、下院屯)共9村。清光绪年间,为二乡的一部分。民国7年(1918),属五区(曲村)。26年(1937),行区编村制辖区内设万户、沟西两编村。37年(1948),曲沃解放属五区,区下设行政村。1950年,属一区(曲村)。1953年,复改五区,区下设乡,为万户,杨谈两乡,时称小乡。1956年,撤区行乡制,属曲村乡,时称大乡。乡下辖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(简称高级社,以下同)。1958年,行公社制,为幸福人民公社(曲村)的一部分。1959年,改属曲村公社,高级社改称管理区。1961年,设杨谈人民公社(简称公社,以下同),公社下设生产大队(简称大队,以下同)。1984年,行乡(镇)村制,改称杨谈乡人民政府(简称乡政府,以下同),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(简称村委会,以下同),村委会下设居民组。
  杨谈乡工农并举,同步发展。二十世纪60年代,杨谈乡因杨谈大队全国劳模王德合而享誉全国。1961—1965年,杨谈村连续5年夺得粮棉丰收,实现“三个一百万”,即:一季向国家交售小麦100万(市)斤,集体储备小麦100万(市)斤,公共积累100万元。1964年,杨谈大队被命名为晋南“小麦十杆旗”之一,从而成为全国倍受瞩目的艰苦奋斗,发展生产的典型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杨谈乡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,狠抓工业开发矿藏,开展冶炼,又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富裕乡镇。1993年,被临汾地委命名为“亿元乡”;1996年,被省政府评为“山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”;2003年,被省政府评为“山西省小康建设百强乡镇”;2005年底,临汾市统计局排列出全市经济30强乡镇,杨谈乡名列第五。
  境内崇山、乔山、垆顶山蕴藏有丰富的铁矿资源,还有煤、石膏、大理石、石灰石。民间流传有“北山是金头、银腰、铁尾巴”的民谣。改革开放后,杨谈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,大力发展采矿、选矿、冶炼业,至2010年底,全乡有采矿点40个,选矿厂80个,大型高炉1座(之前为128立方米的高炉5座,2007年停产)。杨谈乡的袋装石灰成品以色白、无渣、质优而闻名,产品销售周边各县及临汾、闻喜、新绛等10多个县市,因是送货上门,深受建筑者及建筑行业的喜爱。
  新中国建立前,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约束,农业产品单一、产量低下。改革开放后,历届党委、政府注重“三农”,按照本地海拔高、温差大,宜于发展苹果的优势,提出“稳定粮食生产,发展养殖产品,种植干鲜果品”的战略目标,按照集约化、规模化、一村一品、产品争优的方案实施。二十世纪90年代始,杨谈苹果就开始走红国内外市场。近年来,杨谈乡推广配方施肥、疏花疏果、双层套袋等先进技术,全乡的苹果产量、质量都较90年代有大幅度提高,尤其是杨谈、沟东、上营、问卦等村的苹果更是享誉省内外
杨谈乡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,实现了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障的目标,乡有卫生院,村有卫生所,矿区有卫生室,实现了保证人身健康的全覆盖。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,全乡参保率达到96.2%。在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,着力稳定低生育水平,提高人口素质,加强外来人口管理,实现“无党员干部超生,无计划外二孩生育,无多胎生育”,对全乡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政策。2007年,奖励独生子女家庭、放弃二孩生育家庭、60岁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,共计213户。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,取缔了私开矿,健全乡、村、组、矿四级监控网络,排查安全隐患,维护了正常矿业生产秩序。
  乡内教育事业历史悠久。春秋时期,有贤者亥唐,虽入士不仕,晋平公多次求见,志不移,而闻名乡里。明清时期,富户望族之家有私塾,他们自己出钱聘老师,教子女和邻人子女上学读书。民国时期,境内大村有小学。新中国成立后,普及文化教育,村村办小学,万户、杨谈、下院曾办七年制、九年制和亦学亦农的学校。改革开放后至2010年,实行组织生源,优化教育的撤、并、停、转后,乡内有中学1所,学生1125人,教职员工68人;小学9所,学生1881人,教师93人。全乡幼儿入园率达100%,为曲沃一中、二中输送生员256人。同期,有下院、万户、乔麓、义合庄等户,自费将幼儿送往太原等大中城市出巨资入一贯制学校就读,即从幼儿直到大学毕业。乡内各校创建了教学楼,实现了一无(危房)二有(课桌、体育器材)三化(美化、绿化、香化)。杨谈中学,杨谈、八顷、万户、下院、义合庄、兴隆庄等小学,实现了电化远程教育,开阔了学子的视野,增强了学习内容和兴趣。
  杨谈乡人文荟翠,英才辈出。晋时,亥唐以博学多才名闻三晋。新中国成立后,有全国劳模王德合(杨谈人),全国农民企业家、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续栋有(下院人),省劳模谢海水(杨谈人)、王云慧(万户人)、王琦(兴隆庄人)等,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做出卓越的贡献;在外工作师级以上干部10多人,县团级干部、大学学历及在校就读大学生数不胜数,遍布大江南北的四面八方。
  该乡境内古文化遗存丰富。崇山夏文化研究区,古书《禹贡》等多有记载。它包括曲沃、翼城、襄汾等县的局部地区,是研究古人类生活活动情况的地方。境内有古塔两座。一为崇山山塬寺古塔,一为万户古塔。尤以崇山古塔,塔建本县最高峰,因此,县人多呼为塔儿山,而不知其真名,并有“三天不见塔儿山,两眼泪涟涟”,显示了县人思乡心切的情怀,成为县内的象征与西寺塔齐名。古寺1座,崇山山塬寺,建塔下左方,唐代遗物,现存砖石结构的无梁殿一座,部分有损,殿内建筑物无存,仅留清康熙年间修塔及寺的石碑一幢,系康熙年间进士望绛村人崔志远文并书。并有5座庙,乔山黄帝庙,相传此庙建筑宏伟,正殿为石柱铁瓦,内奉轩皇帝塑像,昔日为县内十景之一的“乔岳晴岚”, 古建筑现已失,仅留遗迹。保存较好的有八顷黄帝庙(清代建筑);问卦玉皇庙(元代建筑);北辛庄关圣庙(清代建筑);赤石峪马王庙。戏台两座,位于山下、下院,均系清代建筑。清代民居2座,下院何家和兴隆庄王家。这些古建筑风格各异,各具特色,显示了古代人们的工艺技巧和灿烂的历史文化,给人们留下无限暇思。
  乡内非物质文化和民间社火丰富多彩。杨谈大队的威风锣鼓队伍壮大威严,场面恢宏一色,乐韵高昂闻天,奏板统一协调。下院大队的管乐队,民间自编自演,展现时代特征的戏曲,倍受人们欢迎。万户村的彩旗队、秧歌舞队、扇子舞队,均以队伍壮大、整齐划一、受人青睐。杨谈乡的大型彩车队,则以矿山、林果、养殖等特色炫耀本地的特产。还有龙灯、狮舞、高跷、拐子、大头娃娃等,每年都参加县、乡春节社火展演。尤其是下院管乐队,曾代表县乐队参加临汾地区的民间歌舞赛,获金奖。散落在各村的民间刺绣、剪纸、面塑、布塑、塑贴、砖雕、拼图等,有祝寿、贺喜、过年、结婚、葬殡等多种,其形状和图案有戏曲人物、龙、凤、狮、虎、十二生辰,福禄禧寿,元宝金钱等。它们有的活灵活现,有的庄重不露,有的惟妙惟肖,栩栩如生,展现了人们热爱生活、向往美好和妇女同胞心灵手巧、好学上进的底蕴。全乡向着“富裕杨谈、文化杨谈、生态杨谈、平安杨谈”迈进。

 
上一篇:杨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