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取信于民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》:公(晋文公)曰:“吾与士期十日,不去,是亡吾信也。得原失信,吾不为也。”

  [典义]  “得原失信,吾不为也。”是说晋文公不失信于将士和原民。遂后人便由此典演绎出:“不失信于民”和“取信于民”的成语来。

  [典实]  晋文公坚持“以信取原”,收到了“兵不血刃”的胜利。其典实形成是这样的:公元前636年,晋文公平定了太叔王子带之乱,护送周襄王回成周(今河南洛阳),立下了“勤王攘夷”之功。襄王为了嘉奖晋文公,把京畿的阳樊(在今河南济源县,今名皮城)、温(今河南温县)、原(今河南济源县西北)、欑茅(今河南修武县西北)四城赏赐给晋国。晋文公派将士顺利地收归了阳樊、温、欑茅三城,只有原城将士不服,不愿归顺晋国。晋文公给围攻原城的晋军下了一道命令,带十天粮草攻下原城。十日期满,原城久攻不下。晋文公命晋军将领鸣金退兵,罢兵而还。这时,有从原城逃出来的有识之士,面见文公说:“原城的守城将士已经支持不住了,再有三天原城即可不攻而下。”晋国将帅听了此话,也纷纷面见文公,向文公谏言,说:“原城将士已力尽粮绝,请君王再等几日。”晋文公对众将领说:“吾与士期十日(十日攻下原城),不去,(十日不下去)是亡吾信也。得原失信,吾不为也。”于是,便颁布军令罢兵而去。原城百姓听说晋文公不失信于原民,撤兵而还,便奔走相告:“有这样守信如一的君王,我们为什么不降呢?”于是,便打开城门,派人把晋军迎了回来。卫国百姓听说原城百姓降了文公,也说:“有如此讲信义的君主,我们为什么不降从呢?”接着,也归顺了文公。遂后,孔子知道这件事,撰文记之曰:晋文公“攻原得卫者,信也”。晋文公就是这样地讲信用。事后,他问箕郑:“救民奈何?”箕郑说:“信。”文公又问:“怎么信?”箕郑说:“信名。信名则群臣守职,善恶不逾,百事不怠;信事则不失天时,百姓不逾;信义则亲近劝免,而亡者归之矣。”

上一篇:兵不厌诈
下一篇:勤王攘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