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利令智昏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  [典源]  《史记·平原君廉虞卿列传赞》:太史公曰:“平原君,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,然未睹大体。”鄙语日:“利令智昏,平原君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  [典义]  “利令智昏”,原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评论赵国时平原君赵胜贪图眼前利益,不考虑后果,导致赵兵损失四十万,邯郸几乎灭亡的历史事件而发的。后人用“利令智昏”,形容因贪图私利而头脑发昏,不辨是非,忘掉一切,酿成了严重后果。
  [典实]  战国时,齐国有孟尝君,魏国有信陵君,赵国有平原君,楚国有春申君。这是当时有名的四公子。而“利令智昏”,即是由平原君赵胜贪听冯亭邪说引发的。赵胜,战国时赵国贵族,赵惠文王弟弟,封于东武(今山东武城),号平原君,任赵国相国。“利令智昏”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他任相国期间。
  事情须从头说起:公元前261年,周赦王54年,秦昭襄王采纳相国范雎“远交近攻”的谋略,一面派使者跟齐国、楚国交好,一面派军队侵略临近的国家。他派大将王龁(hé,音河)攻打韩国,占领了野王城(在今河南沁阳县),切断了上党(在今山西晋东南)和韩国都城新郑(在今河南新郑县)的联系。这么一来,韩国驻扎在上党的军队,就变成一支孤军了。孤军将令冯亭对将士们说:“秦国占领了野王城,上党也很难守住了。我想,与其投降秦国,还不如去投降赵国。赵国得到了上党,秦国决不会放过。秦国一来争,赵国就会和韩国自然联合起来一块抗秦了。”将士们一致赞成冯亭这个提议。于是,冯亭就派使者带着上党地图去献给赵孝成王。
  赵孝成王看了冯亭的书信和地图,知道上党郡有十七座城池,高兴极了,就召平阳君赵豹来商议。赵豹却不以为然。他说:“秦军占了野王城,上党郡成了秦国的掌中之物,今为赵有,秦国能甘心吗?这不是找着同秦国结冤吗?”赵孝成王听了很不在意。赵豹进一步分辩说:“冯亭不降秦而降赵的目的,是为了嫁祸于赵,使秦移兵攻赵,以减轻韩国的压力。大王不可不察,可千万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呀!”赵孝成王听了,仍然无动于衷。赵豹无可奈何地退了出来。赵豹一走,赵孝成王又召平原君赵胜商量。赵胜的主张与赵豹完全相反,与赵王的心思完全一致,他说:“用百万之兵,进攻别国,战一年,未必能取得一城,今不费一兵一卒,而却能得韩国十七座城池,这是莫大之利,千万不可错过这个好机会啊!”平原君赵胜的这一席话,正说到了赵王的心坎上。于是,赵王就派相国平原君赵胜率领五万兵马到上党去接受土地。平原君到了上党,仍然委派冯亭为上党太守,又封他为华陵君。冯亭开始坚辞不受。后经平原君好说歹说,只应承了太守的职位,可是不受封号。平原君答应了冯亭的请求,并同冯亭一起研究了上党的防务。临走时,冯亭对平原君说:“上党归了赵国,秦国一定来攻打。相国回去之后,请赵王派大军来,才能够把秦军打退。”
  平原君赵胜回到邯郸,把接受上党的经过给赵孝成王作了汇报,赵孝成王得了上党,高兴极了,天天饮酒行乐,以示庆祝,反倒把派军队抵抗秦国的事给忘了。也就在这个当儿,秦国的大将王龁把上党包围了。冯亭那一点军队,不是秦军的对手,守城不到两个来月,就弃城往赵国而逃。当兵马撤退到长平关(今山西高平县西北)时,才碰上了赵国派来的二十万大军来救上党,可是上党已经丢了。
  秦军紧跟在冯亭的背后,也赶到了长平关。于是,赵国与秦国就在长平摆开了战场。秦国施用反间计,任用白起为大将,一举打败了赵军。白起下了一道命令:把俘虏的四十万赵军全部给活埋了。这就是太史公所说的:“平原君‘利令智昏’,贪冯亭邪说,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,邯郸几亡。”

 
上一篇:廉颇强饭
下一篇:纸上谈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