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毛遂自荐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5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秦之围邯郸,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,合从(纵)于楚,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又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。仗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于食客门下足矣。”得十九人,余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门下有毛遂者,前,自赞于平原君曰:“遂闻君将合从(纵)于楚,约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?”毛遂曰:“三年于此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子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遂曰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。使遂早得处囊中,乃脱颖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平原君将以毛遂偕。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;毛遂比至楚,与十九人论议,十九人皆服。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,言其利害,日出而言之,日中不决。毛遂按剑历阶而上,谓平原君曰:“从(纵)之利害,两言而决耳。”于是,便按剑迫楚王,说以利害,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。毛遂谓十九人曰:“公等录录(同碌碌),所谓因人成事者也。”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,谓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胜不敢复相士。”遂以毛遂为上客。

  [典义]  “毛遂自荐”谓自我推荐,遂后多用“毛遂自荐”,比喻一个人不经过群众推荐或组织介绍,自己推荐自己,从事某项工作或担任某个职务。

  [典实]  公元前258年,秦国派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。赵孝成王要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,去联合楚国,推举楚王做“合纵”盟主,订立盟约,请各国诸侯出兵,解救赵国。

  平原君赵胜,为了完成这一使命,想在几千门客中挑选二十位文武全才的贤人前往。但他挑来挑去,只挑出十九人,就再也挑不出一个人来。就在这个时候,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,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:“既然还少一人,我算一个怎么样?”平原君问:“你来这里几年了?”毛遂回答说:“三年了!”平原君笑了笑说:“有本事的人,不管到了哪里,就好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,其尖锋一定会露出来的,你在我门下三年了,我怎么没听人说起过你呢?可见你没有多大才干,你不能去,还是留下来吧。”毛遂辩解道:“那今天就把我像锥子一样放进你的口袋里去吧。原因就是你没有把我放进你的口袋里,要是放进去,我早就脱颖而出了,何止只露出一点尖锋呢?”平原君听了频频点头,觉得毛遂讲得有道理,再也没有讲什么,就带着毛遂等一行二十人奔上了去楚国的路。

  一路上,十九个门客,虽不言声,却暗自嘲笑毛遂不知自量,自我推荐。而毛遂呢?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也不吭声,却憋着一股劲,暗暗发誓:“到时候,看咱们谁有能耐?!”

  平原君主仆到了楚国,楚王只准平原君一个人上殿议事,其余随从只能在阶下站等。平原君对楚王讲述了“合纵”订盟的利害关系,从早上谈到中午,几个时辰过去,还没有结果。站在台下的随从,个个心急火燎,没有力法。就在这个时候,毛遂按剑踏上台阶,迅步来到楚王面前,大声对平原君说:“合纵订盟的事,非利即害,无非利害二字而已,既然如此明白,为何谈到现在还议而不决!”楚王对这突如其来的问话先是一怔,而后问平原君:“这是何人?”平原君说:“是我的门客。”楚王听后大怒,呵斥道:“还不与我退下!我同你主人说话,你来干什么?”毛遂听后,没有一丝后退,反而按剑趋步向前,声色俱厉地说:“大王之所以能这样呵斥我,不过仗着楚国人多气盛。可如今十步之内,大王的性命在我手里。况且,我同我主人说话,我主人还没说什么,你凭什么呵斥我?”楚王听了毛遂这一席话,也自知理亏,一时无言以对,同时,又怕毛遂真的动起武来,也就软了下来。这时,毛遂便将合纵订盟利害关系进一步作了精辟的分析说:“合纵订盟,不仅对赵国有利,对弱小诸侯国有利,而且对楚国更有利!”楚王听了,不由得连连点头,答应订盟。毛遂抓住时机,立马要楚王歃血为盟,他手捧铜盘跪着请楚王先歃血,而后请平原君歃血,随后自己歃血,接着又招呼阶下站着的十九个门客也歃血结盟。就这样,平原君在楚国胜利地完成了“合纵”结盟的任务。平原君喜形于色,其他十九个门客皆面有惭色,深感自己愧对毛遂了。

  平原君回到赵国,待毛遂为上宾。一天,他对毛遂说:“我自以为善于识别人才,不料埋没了你。在考察人才方面,从此我不敢自满了。先生三寸之舌,胜过百万雄兵。多亏带了你去楚国,与楚王签了‘合纵’之约,才解了国家之难,邯郸之围!”

上一篇:高枕无忧
下一篇:颖囊未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