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鸡口牛后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5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战国策·韩策一》:臣闻鄙语曰: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。”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,何以异于牛后乎?夫以大王之贤,挟强韩之兵,而有牛后之名,臣窃为大王羞之。

  [典义]  “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”鲍彪本补:“《正义》云:鸡口虽小,乃进食;牛后虽大,乃出粪。”因此,其原意是,宁可做鸡口,不可做牛肛门。其原意谓“宁可小而洁,不愿大而臭。”以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。后人遂演绎为:“宁作鸡头,不作牛尾”。意思是说,宁愿做小单位的头头,不愿在大单位做干事。

  [典实]  战国时,有两位较有名气的政治家,一位是张仪,一位是苏秦。张仪提倡“连横”,主张弱国依附强国,征服其他弱国;苏秦倡导“合纵”,主张弱国合力抵御强国,不使强国把自己消灭掉。他们都游说于六国之间。

  “鸡口牛后”,是苏秦游说于韩国时,同韩宣公对话时引发的典故。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:

  苏秦怀揣着“合纵”的主张,鼓吹齐、楚、燕、赵、韩、魏六国联合,抗击强秦。他首先来到了赵国,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说服了国君赵肃侯。肃侯封他为相国,并赐给他锦车百乘、黄金千镒、白璧百双、锦绣千匹,让他去游说各国“合纵”御秦。

  苏秦来到了赵国的近邻韩国。他求见韩宣惠王,惠公热情地接待了他。他对惠王说:“贵国领土方圆九百里,地理条件优越,又有甲兵数十万,且装备精良,英勇善战。臣有幸看到贵国士卒演习作战,勇士们身披坚甲,手持利剑,一人当百,有锐不可挡之势。”惠王说:“相国还看到了什么,请一块说说。”苏秦接着说:“贵国能工巧匠制造的弓弩、剑戟、甲盾等武器,也极为精良,名闻天下。韩国士卒使用的著名弩机,像‘溪子’、‘少府’、‘时力’等硬弓,射程都在六百步以上。而且还是脚踏发射,可以连续发射几十发至百发,远者达胸,近者穿心,有极大的杀伤力。”惠王听了默不作声。苏秦便问韩宣惠王:“贵国如此强盛,大王如此贤明,可我却听说你们准备向秦国割地称臣,这恐怕不免要引起天下人耻笑的,愿大王三思。”惠王点了点头,仍没言声。苏秦接着陈述利害,说:“秦国的扩张野心,是永无满足之日的,而你韩国的土地却是有割尽之时的,到那时恐怕你欲战不成、欲和也不行了,只有向强秦投降,向强秦称臣了!”说到这个当儿,苏秦用眼睛瞟了一下韩宣惠王。他觉察到韩宣惠王有点心动,便进一步用言语激惠王。他说:“俗话说得好,‘宁为鸡口,无为牛后’。鸡口虽小乃进食,牛后虽大乃出粪。今大王若不合纵御秦,而称臣于秦国,那何以异于牛后?以大王之贤,而有牛后之名,臣实为大王可惜!”

  韩宣惠王一听说要俯首称臣,还要落个“牛后”的臭名,不由地跳了起来,怒不可遏地按着佩剑吼道:“寡人宁死也不臣事秦国,请先生多讲一讲‘合纵’的好处,与不‘合纵’的坏处,让寡人多听听先生的开导!”经过苏秦不厌其烦地陈述利弊,韩宣惠王终于点头同意,加入了“合纵”联盟,签署了“合纵”盟约。

  苏秦在韩国游说成功,便向韩宣惠王告辞,到齐、楚、燕、魏去继续游说了。韩宣惠王为他饯酒送行,并赠了黄金百镒,以作路途资用。苏秦就这样走一国,劝告一国;劝告一国,说服一国,终于完成了“合纵”大业,回到了阔别多日的赵国,向赵肃侯作了详细汇报。赵肃侯很满意,封苏秦为武安君,命他在赵地洹水(亦曰安阳河)与齐、楚、燕、魏、韩五国会盟,正式签订“合纵”盟约。会上,六国国君拜苏秦为“纵约长”,兼佩六国相印,总辖六国臣民。

上一篇:成其不意
下一篇:禽困覆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