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国简史

第十四章 襄公之治
作者:梁敏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5-09    浏览:
第一节 三战三捷
  公元前628年,文公之子驩继承君位,即晋襄公。
  晋襄公本性宽厚仁和,有识人之明,从谏如流。继位后,他采取“萧规曹随”、“垂拱而治”的治国之策,保持人事的基本稳定,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。但是文公新亡,政权更替,国际形势日趋紧张。秦国、晋国西部的戎狄部落、楚国等都觊觎中原霸业,开始了侵扰晋国的军事行动。
  晋襄公元年(公元前627年),秦穆公急于打通进攻中原的通道,派秦军三将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率领大军偷袭郑国。行军半途路遇郑国商人弦高,谎称是郑君派来慰劳秦军的,明里赠送了牛皮4张,牛12头,暗地里却急差人回郑国密报了秦军的人侵行动。秦军的侵郑计划被打乱,只好顺势灭了滑国,并侵占了晋国河西、河南的部分领土。晋国中军元帅先轸献计襄公说:“秦晋之好已成过去,现在秦国乘我先君新亡,出兵掠地,吞并我附属国,分明是欺我不敢迎敌,若不出兵,秦国必乘势而入,一日纵敌,遗患数世,晋国将何以自立? ”栾枝怕秦晋交恶后,腹背受敌,于晋不利,劝襄公不可出兵。襄公思虑再三,最后采纳了先轸的建议,出兵击秦。
  四月,当秦军大摇大摆地途经晋国的崤山(今河南陕县一带)谷地时,突然遭到晋军先轸大军的四面埋伏,数万人马悉数被歼。山谷中血流成河,尸横遍野,三员主将尽皆被俘。此役即为史书上所记载的崤山之战,也是中国历史有所记载的第一场歼灭战,此役之后,“秦晋之好”从此终结。
  是年八月,崤山之战的硝烟未散,先轸又率兵杀向了不断侵扰晋西的戎狄部落。在“箕”(今吉县河津之间)俘获了狄的首领。战斗就要结束了,元帅先轸不穿甲胄,不带兵器,单骑深入敌营,拼死冲杀,直至壮烈殉国,报答了先前因襄公释放秦军孟、西、自三将,气愤不过,唾襄公一脸口水的不杀之恩。此役即为“箕之战”,先轸殉国的故事史书上称为“先元帅免胄殉翟”。
  入冬,暮年的楚成王大举出兵征服了陈国、蔡国,并进攻郑国。襄公命大夫阳处父夺蔡,楚将子上领命救蔡,两军相遇于泜水。阳处父施计让楚军稍退作战,结果,楚军稍动,阳处父就让士兵大喊“楚军逃跑了,楚军逃跑了”。楚军一时混乱,晋军趁机迅速班师回国。子上遭到了一番戏弄,回国后,又被楚太子熊商臣诬陷通敌,终因叛国罪被处死。
  襄公当政初年,面对秦、狄、楚三方劲敌,临阵不乱,三战三捷,大涨了晋国人的土气,襄公的霸气不逊文公。

第二节  和鲁屈秦
  箕之战,先轸、狐偃相继去世,襄公组建了新的统治集团,即“襄公坐朝.赵衰执政,先且居执军事,诸卿辅佐”。新任命的卿大夫们多有贤名,晋国又出现了欣欣向荣,蓬勃发展的气象。
  公元前626年,襄公以卫成公不朝晋国为名,亲率大军讨伐卫国。先且居攻成了戚地,并俘获了卫大夫孙昭之子孙炎。卫成公自知不敌,求救陈国,陈共公怂愿卫国主动进攻,结果卫大夫孔达刚一出兵便大败被俘。此即为 “戚之役”。
  未及撤兵,秦穆公又派孟明视大军入晋,欲报崤山之仇。先且居率军回晋迎击秦军,两军相遇于彭衙(今陕西省白水县境内)。晋军先锋狼弾原是先轸的御戎,冲锋陷阵历来奋勇,此次又负曾被先轸罢免之气,自领一小队人马采取自杀式的进攻,一阵冲突,就使秦军乱了阵脚。先且居带领主力趁势掩杀,秦军丢盔弃甲,一败涂地,狼狈地逃回了秦国。此即“彭衙之战”。
  公元前624年,秦穆公又亲率大军,再次对晋发动复仇进攻,大军渡过黄河后,焚烧渡船,自断归路,意欲决一死战。晋襄公采纳赵衰的建议,实行坚壁清野、避其锋芒、迂回作战、持久困敌的战法,与秦军展开了持久战。秦穆公带领大军左突右撞,折腾了一个月有余,只占了王、官二邑。他率军在崤山掩埋了当年死难将士的尸骨,可是怎么也找不到与晋军主力决战的机会。实在拖延不起,穆公只得在崤山耀武扬威地举行了一个阅兵式,貌似体面地把大军撤回了秦国。
  秦穆公屡次被晋挫败,知道技不如人,从此便放弃了与晋争霸的念头,改向西进。襄公也重新调整晋国的对外政策,变过去单纯的武力征剿为恩威并重、剿抚结合的策略,并起用卻缺等思想开放的一批新人,以便更好地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。
  是年冬天,晋襄公为了缓和与鲁国几十年来一直敌对的紧张局面,主动邀请鲁文公访晋,并且以极其隆重的国礼接待了他。第二年,襄公又释放了被俘虏的卫大夫孔达,以示友好。曹共公看到晋襄公如此礼遇鲁文公,便主动跑到晋国朝觐,以示臣服。为了威慑秦国,报其侵占王、官之仇,晋襄公又发兵征讨秦国,一举攻取了秦的刓城(陕西澄城东南)和新城(澄城东北)。

第三节 组阁遗恨
  公元前622年,晋襄公手下的中军将先且居、中军佐赵衰、上军将栾枝、上军佐胥臣四位重臣相继死去,晋国出现了军乏统帅、政缺谋臣的权力真空,晋襄公又一次面临内阁权力重组的难题。以箕郑父、士穀、梁益耳、先都、荀林父为代表的老臣派,属于献公、惠公时代甚至更早就已发达的家族,他们资历很深,德高望重。以狐射姑(即贾季,狐偃之子)、赵盾(赵衰之子)、先克(先且居之子)、栾盾(栾枝之子)、胥甲(胥臣之子)为代表的新人派,属于文公、襄公时代倚重的贤臣之后,他们资历较浅,但权力欲极强。经过几番拼争,新人派占居了上风。赵盾争取到了中军元帅之职,狐射姑担任了中军佐,先克担任了上军将,箕郑父担任了上军佐,先蔑担任了下军将、荀林父为下军佐。上三位为将的全是新人派人物。晋襄公裁撤了新上军和新下军,恢复军队五军为三军。晋襄公又任命中军将赵盾担任了其父赵衰留下的执政大夫一职。这一不经意间的任命,集军政大权于赵盾一身,创立了军政合一的新制度,开创了选贤任能的新体制,也给晋公室集权旁落埋下了祸根。
  赵盾秉承襄公意旨,制定了一整套治国安邦的体制,史称“夷之法”(又称赵盾之法)。“夷之法”实行后,晋国设了太傅、太师之官,以佐理法刑,使新法很快行诸全国。这样,继叔虞"戎索之法”,文公的“被庐之法”之后,晋国又开始了以法治国的新里程。
  公元前621年开春,晋襄公带病在绵上进行了阅兵典礼,是年8月,不幸英年早逝。仅执政七年,“文襄之治”便宣告了结束。临终前,晋襄公将不满十岁的太子夷皋招到病榻前,托狐于赵盾,让他辅立太子夷皋为君。可是,襄公去世后,赵盾从改善与秦国关系的大局出发,计划迎立在秦国客居,年长且贤的襄公之弟公子雍。狐射姑坚决反对赵盾的这一做法,他要迎立留居陈国的公子乐。赵盾派人在半路上截杀了回国的公子乐,并将狐射姑赶出了晋国。赵盾看到有些大臣反对公子雍为君,夷皋生母襄夫人又抱着夷皋哭闹不休,最终他动了恻隐之心,便让夷皋继承了君位,这就是晋灵公。
  灵公年幼,不能亲政,军政大权尽委赵盾,赵盾擅权。之后,赵盾将襄公之灵柩厚葬于绛北陵地(今山西襄汾县东柴村)。至今太子陵、晋襄公陵、后妃陵三家犹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