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专访

《谁都说咱曲沃好》从英模人物看曲沃——全国劳模王德合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07-18    浏览:


图片

劳模王德合

  曲沃县域北边有座桥山,桥山下面有个村子叫杨谈,杨谈村有个王德合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那可是一个曲沃及周边地界儿妇孺皆知响当当的人物。

  王德合,1947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共和国建立之初,他响应毛泽东主席“组织起来”的号召,下定决心带领乡亲们走共同富裕的道路。1951年 3 月,七户农民自愿办起了第一个互助组,推选王德合为组长。从互助组组长到农业社社长、高级社社长、大队党总支书记,王德合先后获县级以上奖励 57 次,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,他本人荣膺晋南“棉花八仙”之一,其领导的杨谈大队被树为晋南地区“小麦十杆旗”之一。

图片

彭真与杨谈大队党总支书记王德合亲切交谈

 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王德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把山坡上的块块农田改造为里低外高的水平梯田,1961 年又创造了旱地棉花突破百斤(皮棉)大关的历史记录。要想办好集体经济,发展农业生产,就必须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条件,在抓肥料的同时,必须治山治水,大力提高防旱抗旱能力。他们通过种菜打草解决人缺粮马缺草的难题,鼓舞社员战胜困难,实施规划的信心,在实践中总结经验,开展竞赛,1961年治理的棉田获得了丰收。他们重新修订规划,麦收治理麦田,秋收治理秋田,5 年规划 2 年半提前完成。所有土地全部治理了一遍,所培地埂累计总长达 1300 华里,动土方 20 多万立方米。通过合理规划,全大队 6000 多块土地变成了 3000 多块,还扩大了耕划 300 多亩。地边的沟豁补齐了,石头、杂草清除了,取而代之的是齐整整、光堂堂的层层梯田,做到了小雨点滴蓄,中雨不出田,大雨不冲地,蓄水又保墒,抗旱还防涝。从 1961 至1965 年,连续夺得粮棉丰收。

  在此过程中,王德合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、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以及劳动管理三者互相结合起来,从各方面调动社员的积极性,挖掘集体经济的潜力。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被总结为“政治、技术、管理”三结合的经验,杨谈的这一经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与推广。

  1963 年,王德合荣任全国劳动模范,受到毛泽东主席、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。《山西日报》《人民日报》连续发表文章介绍杨谈的经验,杨谈被誉为“棉花生产上的大寨”。1965 年,王德合代表杨谈出席第四次全国棉花生产会议,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。同年,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1974 年,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。1977 年,被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。1981 年,任第六届县政协副主席。 

  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王德合受到冲击。1967 年 3 月,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指示下,王德合获得自由,组织干部群众恢复生产。王德合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杨谈,为杨谈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