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文化典故

从善如流
作者:   发布时间:2020-11-04    浏览:

  [典源]  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晋侵沈,获沈子揖,初从知、范、韩也。君子曰:“从善如流,宜哉!”

  [典义]  “从善如流”,原谓晋栾书听从知庄子、范文子、韩献子的正确意见,很快下令退兵,避免了与楚师的直接交锋,师出有功,故传为佳话。后人便以“从善如流”比喻听从好的、正确的意见,像流水那样向下流淌,迅速而自然。

  [典实]  春秋时期,晋、楚中原争霸,地处中原的郑国和宋国,是他们争霸的必夺之地。这种状况,从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,一直延续到春秋后期。到了公元前583年,楚国的势力日益强大,不断向外扩张,兼并周边小国。公元前585年,楚国派子重率军讨伐郑国。郑国不是楚国的对手,很快就被楚国打败了。

  郑国是晋国的附庸国,和晋国有结盟关系。它受到楚军的侵犯,郑成公便派人到晋国去搬救兵。晋景公听了郑使者求救的告急禀报,便派大臣栾书率领大军,前去救援郑国。当时楚国侵略郑国的军队正驻扎在汜地。当栾书率领救援郑国的诸侯国军队进入郑国汜地时,郑国的共仲、侯羽包围了楚军,活捉了楚国的郧公钟仪,把他献给了盟主晋国。楚军看到晋国率领的诸侯国军队来势凶猛,一时难以取胜,就收兵回国去了。

  栾书一见楚兵退去,很是恼火,就挥兵去打楚国的结盟国——蔡国。蔡国哪里是晋国的对手,与晋军一触即溃,蔡大夫申骊也做了晋国的俘虏。蔡国不甘失败,便派使者到楚国去求救,这时,楚国也不愿善罢甘休,马上派了公子申、公子成两人,带领申县、息县的军队,前去蔡国救援。楚军来了,晋国的大将赵同和赵括向中军元帅栾书请战,栾书准备答应他们的请求,欲与楚军交战。

  当时,晋军中的知庄子、范文子、韩献子不同意赵同和赵括的意见,他们对中军元帅栾书说:“不能打。楚军退了又来,一定有了充分准备,这仗一定难打。我们即使打胜了,也不过打败了楚国两个县的军队,不足为荣;如果打败了,那就耻辱极了!”栾书听后,觉得很有道理,准备收兵回国。军中有些人不以为然,说:“元帅帐下六军卿佐共十一人,其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打,可见想打的人占大多数。元帅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想法,却按少数人的意见行事呢?”栾书回答说:“只有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。荀首、士燮、韩厥、知庄子、范文子,他们几位都是晋国的贤人,所提的建议又很正确,我怎么能不听取他们的意见呢?’’于是,下令撤兵,避免了与楚国的一次兵争。

  时间过了两年,栾书率晋军出其不意进攻蔡国,讨伐沈国,俘虏了沈子揖。这是听从了知庄子、范文子、韩献子意见的结果。因而,君子评论栾书说:“从善如流,做得恰当极了!也正如《诗》中所说的:‘恺悌君子,遐不作人。求善也夫!作人斯有功绩矣。’”这段诗的意思是:平易近人的君子,为什么不起用人才?这就是求取善人啊!起用人才,这就有功绩了!晋军元帅栾书就是这样的人,所以才能做到“从善如流”。

上一篇:疲于奔命
下一篇:楚囚对泣